2)第八十二章:徐光启与毛纺织业(求求求票)_崇祯本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进,相对经验型改进就容易多了,成功的可能性也更高。

  像此次棉纺机械改为毛纺机械,就是理论和实验双方结合的最好体现。

  对工匠们需要经过大量长期的实验才能确定的改动,徐光启很轻松就从原理上找出不同。

  他拟定的修改方案,工匠只需在试验时做出微调就能轻易成功。

  这就是一个顶级科学家的真正价值所在。

  在皇庄院内

  “殿下,这是来自泰西的汤若望传教士。此次若没有他的帮助,恐怕很难完成羊毛的梳洗工序。”徐光启把身边的一个同伴介绍给朱由检。

  “汤若望?这个名字似乎听说过。”朱由检一边在心中搜寻记忆,一边向那传教士望去。

  这是一个高鼻凹眼的典型外国人,身体颇为粗壮,看不出有多大年纪。一身中国农夫的打扮,配上那张脸看上去颇有几分别扭。

  “参见信王殿下。”汤若望躬身施礼,除了言语有些怪异意外,完全就是一个中国文士做派。这让朱由检大感好奇。

  也对,这还不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。

  大明的这个时代,中国还并不落伍。

  “先生免礼。”朱由检客气的招呼,也没有露出惊讶之色。

  看汤若望得体的举动,徐光启大感欣慰。

  “汤先生”朱由检指了指毛线,直接询问,“不知,您的家乡这种原料一般加工成什么?”

  对这个问题,朱由检真的很好奇。他前世只听说英国羊吃人的故事,可并不知道,毛纺的最终产品是什么。

  “这,”汤若望愣了一下才回答,“这种高级材料一般会织成布做成成衣。”

  “嗯,多谢先生相告。”朱由检随口又问道,“如何织布先生可知道?”

  “这,小人不知。”汤若望苦笑回答。

  这位小亲王还真是有趣,他又非纺织技师如何会知道织布的技术。

  朱由检有些失望,汤若望也不知道,那这毛线,就先拿来编织毛衣吧。

  这种粗糙的毛线,向达到织布的要求,还需再次改进。但编织毛衣是毫无问题的。

  对毛衣的编织,朱由检仅有的记忆就是4根竹签穿来穿去。

  具体编织技巧?他一个大老爷们怎么会知道。

  不过,毛爷爷说过,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。

  对此话,朱由检现在完全是无条件相信。

  以劳动人民的智慧,他只需要给出道路就好。

  30组记忆中的竹签毛衣针,分发给皇庄公认手最巧的妇人。朱由检能做的只是简单的告诉她们,自己的编制构想,并对编织成功悬赏10两银子。

  银子的力量是伟大的,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是吹的。

  毛衣的进度,大大出乎朱由检所料。

  第二天竟然就有妇人摸索出毛衣的初步编织方法。

  太天才了。

  随后几天,妇人们陆陆续续摸索出很多不同的编织技巧。

  在之后,花样持续翻新中。

  有了成衣范例,朱由检梦寐以求的毛纺产业终于可以展开了。

  记忆中,毛纺工坊将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,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撑。

  辽东难民无疑就是他最好的工人人选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mlf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