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七八章:年终盘点(求订阅、推荐、收藏)_崇祯本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定。

  京城

  进入腊月以后,随着年关就要到了,京城的年味也越来越浓。

  年关、年关,对很多人来说,那都是过年如过关啊。

  当然,朱由检可没有丝毫过年如过关的感觉。

  天启五年,算起来是朱由检过的比较舒服的一年。

  在这一年里,朱由检的产业得到了极大的扩展。

  紧随大众钱庄之后,朱由检的兄弟货栈也彻底迈开了扩张的脚步。

  兄弟货栈的扩张,朱由检采取的是稳打稳扎的策略。他不敢像钱庄那样,把货栈在全大明迅速铺开。

  毕竟两者面对的群体完全不一样。

  货栈可不像钱庄,根本没有成型的竞争对手。

  大明的货运行业,那可是相当成熟了。

  大明的任何一个城市,兄弟货栈的扩张,都需要面对真正的、无所不用其极的竞争。

  在朱由检的稳定扩张策略下,兄弟货栈至今也只完成了从京城到喜峰口沿线的扩张。

  而另一条到辽东的路线,即便借助晋商的力量,兄弟货栈也才刚刚起步。

  虽然只完成了喜峰口这一条路线,但朱由检却通过兄弟货栈,把喜峰口这条路线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中。

  喜峰口这条路线,对朱由检来说绝不容有丝毫问题。

  因为这条客货并行的商路对朱由检来说,太重要了。

  喜峰口商路,它能有效的把草原和京城联系到一起。

  有了它,草原的羊毛原料,才能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京城大兴,有力的支撑起新兴毛纺行业的发展。

  截止到天启5年底,经过一年多的发展,朱由检在大兴的毛纺厂,已经成为拥有近千雇工、数百纺车、织机的大明第一大纺织工坊。

  虽然毛纺厂的规模,扩张的如此之快,可市场的供不应求,却还在逼着毛纺厂要以更快的速度,加快扩张的步伐。

  初步解决了毛纺厂的原料问题,朱由检就已经做好了毛纺厂扩大生产规模的规划。

  毛纺厂的工人来源已经解决。

  皇庄的水利工地上,观念得到初步改善的辽东难民,已经完全可以胜任毛纺厂的各个位置。

  而新型纺车和织机的研制,从毛纺厂建厂那天起,就一直在不断的在进行着研究。

  现在,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,正需要生产实践的检验。

  在前世的记忆中,虽然对纺织没什么印象,但朱由检依稀记得,新型纺机纺线的纱锭好像是竖起的。

  有了朱由检的这个提示,毛纺厂历时一年,已经研制出了一次带动5个纱锭运转的纺纱机。

  这可是竖立放置纱锭的纺纱机,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动力,就可以无限制的增加纱锭的数量。

  这也就说,只要经过了毛纺厂的实际验证;

  只要有足够的动力源,新型纺纱机就随时可以改进成10个、甚至30、50个锭子大型机械。

  纺纱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。

  纱的问题解决了,织的问题就成了主要的问题。

  可惜,关于织布机,朱由检没丝毫的印象。

  他搜遍脑海,也只找到一个“飞梭”名词的模糊记忆。

  至于如何让梭子飞起来,那他可就完全不知道了。

  也正因如此,虽然朱由检悬赏已经达到1000两纹银,可毛纺厂至今在织机方面还是没有突破性的进展。

  对此,朱由检倒是很看得开。

  技术吗,哪有一蹴而就的。

  朱由检相信,只要他的悬赏有效,那织机的突破肯定就是早晚的事。

  至于使用新型纺机后,毛线会不会出现过剩的问题?

  朱由检就更不担心了。

  毛纺厂现在的主体其实是各种编织制品,像毛衣、毛裤、围巾、手套等等等等的编织制品,会消耗大量的毛线。

  毛纺厂的毛线供应,其实一直就处在供不应求的程度。

  就算使用了新型纺机,毛线只怕也很难出现过剩的情况。

  天启五年,其实最让朱由检感到高兴的,既不是初步拥有了基地并完成淬火的少年队;

  也不是大众钱庄初步完成了朱由检的梦想,在大明所有的大城市都开起了分店;

  更不是他结婚娶了三个媳妇;

  而是朱由检手中掌控的近500个大明皇庄,已经真正完成了土豆和甘薯的推广种植。

  这才是朱由检最欣喜若狂的事情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mlf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