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9章 基本功的套路_解锁茶文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舞台上是一样的,他上台就是本色出演。

  “咕嘟、咕嘟”水开了,关明左手揭开盖碗的盖子,右手持壶,把开水注入盖碗,给盖碗增加温度,然后倒出热水,拿起茶荷和茶匙,把茶叶拨入盖碗。再注水,出汤,倒入公道杯,最后用公道杯斟茶。

  第1、2道水,袁晨感觉有点弱,因为关明只是浸泡2秒钟茶叶就出汤了。

  第3、4泡是汤感是饱满的,汤在口中成一个“团”的感觉,红茶的甜味也出来了,那是一种植物的甜,和饴糖、冰糖等的甜不一样,这是关明泡茶手法造成的。

  第5道水,关明又把水煮到100度,采取高冲水的方法,直接冲击盖碗里的茶叶。这道茶汤的味道足,把茶叶里面最后一点味道都调出来了。

  他们三人一连喝了5道水,关明结束泡茶、品茶的过程。关明关掉,摄像机。

  “关老师,这个喝茶也是你们说相声的基本功,相声的基本功是说学逗唱呀。”袁晨好奇的问。

  “说学逗唱是基本功,是表演方面的基本功,关老师这一派还有别的功夫。”林总说。

  “是的,喝茶锻炼的是结构能力,泡茶的时候,首先给盖碗注入热水,增加盖碗的温度。然后3、4道水饱满,最后汤的味道足。这是在练习结构力。”关明说。

  “这个与相声有什么关系?”袁晨还说不理解。

  “相声的结构也是一样,“垫话”、“瓢把儿”、“正活”、“底”这几部分组成。垫话就是说正活之前的一些话。我给盖碗加温度,就是垫话,垫话给谁呢,给茶叶。茶叶进了盖碗以后,被温度激活了,状态出来了。红酒的醒酒,也是这样的道理。”

  “瓢把儿是啥意愿?”袁晨问。

  “瓢把儿就是过渡,起到桥梁作用,泡茶的第1、2道水就是这个作用,先让人喝了,口感上适应一下。这一步做的好,后面再喝茶就舒服。和开车一个道理,不能突然启动,一惊一乍的,乘客不舒服。有的武相声,上来一惊一乍的,那是在大场子里面,比如体育馆,有好几千人,慢慢来不行,需要尽快的让场子热起来,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,把情绪调动起来。小剧场,我们不采取这办法,演出条件不同。我们是慢热。”关明说。

  袁晨忽然想起,昨天周六林总在茶博会论坛上说:茶的思路也对其他事情也有启发、有指导作用。

  现在听了关明老师介绍基本,确实如此。

  “小剧场为什么不能快的热场子?”袁晨继续问。

  “不是不可以,上来就热、炸场子是投手榴弹炸鱼的路数。我们慢热,是钓鱼的思路,先让鱼咬钩,再一天一天遛鱼,跑不了的,这个不同。你看刚才我说《斗法》,就是一点一点抻着说,里面有贯口的技术,其他手法很少,啥都没有。学只是学了点山东人说话,有的包袱在这个口音上产生的。看起来很简单,难处在结构和节奏。”

  关明讲话的神态,一直是不紧不慢,和舞台上差不多,他说事情摆出一副你爱听不听,爱来不来的架势。

  关明进一步解释:“我们玩的就是严丝合缝,你看马三立说的相声一环扣一环,拆了哪一环,都说不下去了,这就是结构。做生意也是结构问题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mlf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