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53章 吃臭鳜鱼_解锁茶文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淡水鱼品种。

  袁晨尝了尝王哥做的臭鳜鱼,马上就问有没有米饭,王哥从厨房端来一个冒着热气的木桶,放在一旁的小桌子上,从木桶里面,盛了一碗米饭给袁晨,顺手帮冯子明也盛了一碗米饭。

  以前袁晨在其他地方也吃过一、二次臭鳜鱼,味道也不错,但是比王哥做的鳜鱼少了些厚度和质感。米饭属于主食对应人体的脾胃之气,要米饭也是补充胃气,这样就可以更多的体会这款臭鳜鱼的醇厚程度。

  冯子明说:“王哥你们参观要是没有你,估计客人会少一大半,有这样的手艺,你还不如自己开饭店呢,何必给别人打工呢。”

  王哥看了看墙上照片里的师傅,说:“我师傅说过,我们安身的本钱就是手艺,不要贪多,自己开饭馆,可能会挣钱多一些,但是要分心搞很多事情,也没心思,没时间钻研手艺了,我还是看着火,做饭挺好。”

  王哥是朴实的人,他把自己很好的厨艺,只是称呼为做饭。要不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,王哥不想留着BJ,他想会自己AH老家,在一个小饭馆里做饭,闲来没啥事情,就喝点六安瓜片,钓钓鱼,就很满意了。

  王哥说的吃,还是蛮有心得的。他说以前徽州地少人多,人们为了生计,徽州人远走他乡,要携带食物路上充饥,南方天气湿热,食物难保存,风干和腌制食物的方法出现了。腌制发酵让食材发生化学变化,也产生了臭味,臭味成为徽菜的一个特点,不仅是臭鳜鱼,还有臭豆腐、毛豆腐,都是从这个臭里面生出的美味。王哥说,这个臭似臭非臭,与肉类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腐烂的味道是不同的。整个戏剧性变化中盐充当了重要的角色。

  “我师傅说:好厨子一把盐,在中国菜肴里面,盐是基础的调味品,是百味之长,所以盐的使用是很重要的,用盐也是他做菜的基本功。”王哥讲话,经常是不是的说,我师傅说了什么什么。他在厨艺和做人方面也很受师傅的影响。

  当然了,王哥自己也有做了不少的摸索和尝试。

  比如:腌制臭鳜鱼的食盐量,经过了多次摸索,具体讲,在BJ春秋季节,天气在25度左右的情况下,十斤鱼必须用120克盐,要腌制6-7天,这是窍门。

  这个道理太简单,操作起来不易。

  王哥说:“拳打一张纸,打拳的时候那怕就差一张纸的距离没有接触到,也达不到击打对方的效果。在打拳对练的时候,双方处在动态中,好的拳手要在动态中把握精度,这个难度是很大的。

  炒菜或腌制食物,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,中餐厨师也要做在这个过程中把握精度。中餐的制作过程看似没有标准,其实是有的,这个精确度,存乎于一心,由厨师随机掌握。”

  王哥讲话的时候,也会看看照片里的师傅,师傅现在已经去世了。

  “中餐和西餐不同,曾经举例子说,西餐的菜谱放调料可以精确到几克几克,这就相当于你打一个固定的标靶,中餐往往说适量、少许,这就要求厨师灵活掌握,相当于打一个移动的标靶,二者完全是不同的思路。

  另外,盐的用量和不同季节的温度、湿度也有关系,BJ的春秋天腌制6、7天,如果是夏天天气热,腌制时间就是3、4天,中餐里面隐藏了很大的中国思维共性。练武术讲火候,唱京剧讲求火候,我们炒菜也讲火候,鳜鱼的腌制过程也是火候。”

  袁晨和冯子明发现王哥平时话不多,但是要谈到做饭的事情他的话就滔滔不绝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mlf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