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364 开明(2)_簪缨问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今岁制科共有十二科,超过千人入试,.乐文移动网入选率着实不低。作为吏部左侍郎,温峤也早早得知了中榜名录。其中特奏科取中的三人,更是抢眼。

  这三人中有两人为县令,一人为郡长史,都是自并州制科入官。不过跟以往的寒门任卑官不同,只要考取特奏,台省亦可去也。加之从各地郡学到崇文馆,四品以下官宦,也可荫补一名子弟考试入学。未来必定有更多寒门士子,通过常科进入官场。若是再多几个进士出身的寒士,中枢的世家还能占据多少呢?况且还有那“不历州县,不拟台省”的新政。

  这一步步的改变,让北地世家警醒了起来。立国之初,恢复九品官人法的举动,看起来更像是权宜之计。就算有再多的世家子,因乡品得了清流起家官,不能进三省,又有何用处?

  而这些改变,对于任职吏部的温峤而言,更是敏感。

  在天子登基之后,原先并州六司中的司吏,一跃超过司户,成为六部之首。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命、铨考,皆有吏部负责。这权职,足以惹人心动。偏偏吏部尚书乃是有从龙之功,且为太子开蒙的崔稷崔公乔。上党崔氏跟清河一脉无甚联系,乃是寒门。诸世家就算想疏通关系,对方也未必搭理。

  因此温峤这个吏部佐贰官,意义可就重大了。本就出自太原温氏,乃是并州最先投效天子的士族。又曾出任州郡,一路迁升,深得天子信重。如今不到三旬,就位列四品,实在是前途无量。

  凡举世家,谁能没几个姻亲,没几个故旧?温峤宅邸前,自是门庭若市。更有不少人频频怂恿,让他为世家大开方便之门。简直要把他置于火上。

  然而任人劝说,温峤始终未曾动念。只因他明白,北地留下来的士族,本就心思不齐。

  同为阀阅出身,温峤太清楚这些高门脾性。热衷荣华,把清贵挂在嘴上的世家不是没有,但是大多随前朝南下,蜗居江东。而留在北地的,不是家大业大,不惧胡虏的豪强。就是心思诡谲,投机取巧之辈。

  这些人,可以对坐谈玄,却不会把身家利益放在旁人身上。若有可能,在别人背上踩一脚恐怕更为痛快!

  而天子,应当也清楚他们的本性。不论是九品官人法,还是常科取士,都给了世家门路。界限早已画出,只要不越界,各凭本事,谁挣到便是谁的。而世家若真参与科考,会比寒门士子差吗?

  就像一釜温吞吞的水,把所有人煮在其中。或是逆流而上,或是沉尸釜底。若真有反意,去岁豫州陈氏是如何破坞灭族的?便是前车之鉴。

  自立为王,乃至割据一方的可能,越发渺茫。现在逃往南地,未免太迟。待在大赵,总是好过对匈奴称臣。

  这一环环,套的如此紧密。温峤有时忍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mlf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