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307章 赚点小钱_大魏春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307章赚点小钱

  对比浑象,浑仪相对简单一些。就是数个圆环套在一起,各代表子午、黄道、赤道等,每个环上都标有各种坐标和刻度。

  中间有一根或是两根用来观测天象的窥管。如果李承志费点心思造两块凹凸玻璃镜,或是用无色水晶磨两块安上去,这玩意就是天文望远镜。

  说简单一点:浑仪就如划好的经纬线的地球仪,将天空分成了一格又一格的区域。候星郎想看哪一颗星,拿浑仪往天上一比划就能在最快的时间里找到。

  北京的首都机场就立着这么一座,但诡异的是那东西的简介下面讲的却是浑象的功能,说是用滴水漏刻能演绎天象……李承志上大学的时候不止一次想打电话给首都机场,建议他们配副漏刻试一试,看能不能转起来……

  这两样都是中华的瑰宝,便是从东汉的张衡算起,也要比外国发明类似仪器的时间早好几百年。

  比这更早的时期,应该是战国,中国已经观测出一年是天,也就是《四分历》的由来。比后世实行的公历一年只多11分钟。

  还有更神奇的。《周髀算经》,也就是写勾股定理的那本,成书大概是战国中期,其中写到:

  北极左右,夏有不释之冰……这说的是南北极。

  中衡左右,冬有不死之草……这说的是赤道。

  北极之下,从春分至秋分为昼,从秋分至春分为夜……这说的极昼和极夜。

  这当然是人家算出来……看到这几句的时候,李承志恨不得跪下来朝那本书磕个头!

  太厉害了……

  正想的投入,耳边传来了一声钟响。

  李承志顺声一看,不远处的大漏斗的刻针已指向了午时。

  这玩意也挺先进:四个大箱子从高到底顺阶梯排列,夏天用的是水,冬天用的是细沙。箱内有齿轮、浮漂等机关,箱外有刻度,刻针。沙或水每下降一刻(分钟)的刻度,齿轮就会带动连杆敲响箱外的钟。

  太史监的司时部,宫内、坊内的更夫,就是靠这钟报时、报更的,地州郡县都有这样的装置……

  耿昌小声提醒道:“郎官,下朝了!”

  李承志抬头瞅了瞅,一群朝臣从太极殿涌出,乌乌央央的,像是一群蚂蚁。

  “那就回吧!”

  ……

  回到太常寺,李承志没急着去找刘芳和崔光,而是先解决中午饭的问题。

  吃饭有专门的厅堂,或一人、或两三人围着一张案几,各自食用带来的饭食。

  就这么一顿午饭就能看出官员吏属的家境。

  大多数吃的都是粟饭,也是南北朝时期的主流食物。都是蒸熟再拌酱菜,比如豆豉、豆酱、腌白菜、腌黄瓜、腌韭菜、腌茄子之类的,讲究些的拌肉酱。比较有特色的是一种用生粟米、麦芽糖、醋等酱淹十天半月才好的饭,叫“飧”。

  刚穿越来的时候李承志惊的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mlf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