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四卷开皇盛世第二十四章中流砥柱_逆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建仁寿宫时,虽然朝庭待遇优厚,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做工,一方面固然是百姓不相信有这样地好事,一方面也是因为百姓都有了田地。足够养活自己,朝庭只得采取强制措施才招齐了人员。

  黄平见太子似有不信,连忙解释陕县人多地少的原因,陕县多处地方是山区。太平盛世时,平原人口当然远比山区人口多,但战乱一起便相反,平原地区的人不是遭受兵灾便是逃到山区保命。战争结束后,大片平原地区的田地早已荒芜,反倒是山区人口密聚,朝庭就要采取措施吸引山区人口到平原地区耕种。这样朝庭才能有赋税,能得长治久安。

  只是若战乱太久,百姓已经在山中生根。这个方法便不灵了。所谓故土难离。只要能生活下去,虽然百姓知道迁到平原地区生活会更好。依然不愿迁移。

  陕县更是遇到这种情况,陕县全是山地,又有黄河之险,正是躲避战乱的地方,北方乱了三百年,这些人短的在陕县生活了数代,长的生活了十几代,如今才刚刚太平十数年,至多搬迁到本县平原地区,却不愿出县,自然造成地少人多的局面。

  这种情况,朝庭其实已有记载,并将之区分为狭乡,宽乡,所谓狭乡,就是指地少人多之地。而宽乡则是人少地多之地,并不具体指一乡一县,原则上,朝庭鼓励狭乡民众往宽乡迁移。

  只是地方官的积极性却不高,因为大隋是按户口划分等级,上郡、中郡、下郡、上县、中县、中下县、下县,达到多少户为上县,多少户为中县,多少户为下县,宽乡地县令自然希望别县的人口能到自己治下,狭乡的县令却明知本县地少人多,也不愿民众出走,因为这要影响自己的政绩。

  “原来如此。”杨勇听得恍然大悟,难怪自己付给修建仁寿宫和洛阳地工匠最低工钱每月都有四百文,远胜这里拉纤为生,这些人也不离开这里,一方面是他们故土难离,一方面县令也不鼓励,只是这样下去,随着天下太平,狭乡的人口只会越来越多,最后变得越来越穷。

  按照狭乡宽乡的区分,其实京城也快成为狭乡,单单京城一地就承载了上百万的人口,即使是丰年粮食也需要外运,若是遭灾,尤其是去年那样地大灾,若不是早早就将京城的数十万人口迁到洛阳筑城,恐怕京城就要发生饿死人或者举家逃荒之事。

  关中虽然有四关之固,其实还是不适合为都,洛阳离大兴不过一千余里,可是若要将洛阳的物质运往京城,损耗便是惊人,以后就是开凿了大运河,依然改变不了关中的劣势,难怪唐之后,中国再也没有以关中为都,杨勇可不想等到关中成一片荒漠再行迁都。

  “吕爱卿,回京之后,你向户部要一下统计,看看全国有多少狭乡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mlf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