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359章 以史为鉴7:王莽是个理想主义_明末妖僧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现在,咱们来讨论一下秦亡的原因,刚才我已经说了一个了。”

  王承恩道,“贾谊《过秦论》里说是攻守之势易矣,老奴深以为然。”

  刘慧明问崇祯道,“陛下,你是如何认为的?”

  崇祯想了想,“秦国嬴氏子弟没有掌权,朝中出了内乱,没有宗室子弟站出来,也是一个原因。”

  刘慧明点点头,“臣还有一个见解,臣以为秦末的战争是秦国与六国争霸战争的延续,最终大家两败俱伤,被刘邦捡了个便宜,陛下以为有没有道理?”

  崇祯想了想,道,“也可以这么理解。”

  王承恩道,“老奴以为刘大人说得有理,秦虽灭了六国,但六国还有很多余孽没有消除,他们一直在等待机会,正巧遇上陈涉吴广作乱,而朝中又有赵高专权,才导致秦国灭亡。”

  刘慧明笑道,“王公公这一次回答得非常好,把我想要说的话都说了。”

  王承恩嘻嘻笑道,“咱家这三大才子的称号也并非浪得虚名。”

  刘慧明和崇祯都哈哈大笑。

  笑完之后,刘慧明又接着道,“秦末的战争其实很有意思,参加这些战争的有项羽、张耳、陈愚这样的七国的贵族,也有韩信、陈平这样的士子,还有刘邦、英布这种平民百姓,但是最终刘邦胜出,七国的贵族全军覆没,彻底退出历史舞台,以刘邦为代表的平民势力崛起,最终形成了两汉和魏晋时期的士族。”

  崇祯吃了一惊,“原来秦末战争还有这一层意思在里面,朕的书也白读了。”

  刘慧明道,“战争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,儒家是一种解读法,臣是另一种解读法,也说不上谁对谁错,就看立场了,陛下觉得臣的解读能为陛下所用,就会认为臣的观点是对,认为儒家的解读能为陛下所用,那他们就是对的。”

  崇祯点头道,“刘先生,请继续说下去。”

  刘慧明道,“由于西汉沿用的秦法,特别是军功授田制,给了平民一个翻身改名的通道。因此到了西汉,参与分配资源的就便成了刘姓宗室、士族和平民百姓,经过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推恩令,宗室基本上被消灭了,只剩下士族和百姓了。然而百姓力量太薄弱,最后社会资源几乎全被集中在了士族手里,百姓民不聊生。当时出了一个大人物,他看到了问题的所在,提出了很多改革方案,可惜最后失败了,这人是谁,陛下,您知道吗?”

  崇祯想了很久,摇摇头,“朕想不起是谁。”

  “王公公呢?”刘慧明问王承恩道,“你觉得这人是谁?”

  王承恩将信将疑地道,“莫非是王莽?”

  刘慧明一拍手,“对,就是王莽!”

  “不可能,不可能!”崇祯连说了两个不可能,“王莽篡汉,乃是大奸大恶之人。”

  刘慧明笑着对王承恩道,“王老公,你把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mlf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