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41章 佛老本一,二教无殊_大明枭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于可远继续逼问道:“佛教多次法难是否皆与此有关?”

  祖圭答道:“这和辩论的题目并不相关,施主似乎有些强人所难了。”

  “当然相关,大师答不出,是因为答案对佛教不利。东汉末年,三教‘夷夏之辨’刚刚萌芽,牟子所著《理惑论》,便表明了佛教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,既佛教作为外传教派,进入汉地必然有个融受的问题。不仅是佛教,无论哪种外来文化,其与汉地文化的融合,都要以汉地文化为中心,以我泱泱华夏、中央之国为正统。以外来文化为借鉴、为辅助来实现的。”

  于可远轻笑着道:“毋庸置疑的一点,华夏是正统,是五方十地、万国先进的代表,而蛮夷是民化未开的蛮荒之地,这便是所谓的‘夷夏之辨’。它起初属于民族和地域的矛盾,渐渐演变为文化的态度。佛教源自天竺,要想被汉人采纳和接受,就务必融入汉地。大师,我讲了这些,您是否仍旧人围殴《老子化胡经》对佛教汉化没有丝毫的帮助?”

  其实,这些僧人都很明白,夷夏之辩看似是道士和儒士在为难和尚,不希望和尚继续发展,但跨过这个坎,佛教与华夏的联系便会越来越深。哪怕有多次的灭佛行动,也只是政治上强硬的灭佛,并不能从理论和思辨角度真正将佛教驳倒,佛教便在这无数的磨难中蜕变、成长,成为华夏文化中难以磨灭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它不再是“蛮夷教派”,而是真正正正的汉地本土教派。佛教经受住了“夷夏之辨”的考验,即便是《老子化胡经》,也仅仅是道士将佛教类归为其下的一种伪证,这种伪证是不堪一击的,但足够深入人心,反而帮助佛教融入了华夏。和尚们沉默了很久,祖圭终于开口道:“我先答施主第二个问题,多次佛教法难确实与其相关。”

  “那么,释迦牟尼的经文是可变的吗?”

  于可远又问。“当然不可。”

  “既然不可,沙门为何从最初的不敬王者,在北朝经历过一次废佛行动后,就变成了需敬王者?佛教的规矩一直在变,一直在归顺汉地的习惯和规矩,这是否也能证明佛教在适应着华夏?”

  祖圭再次沉默了。“孟圣人言:‘舜生于诸冯,迁于负夏,卒于鸣条,东夷之人也;文王生于岐周,卒于毕郢,西夷之人也……得志行乎中国,若合符节,先圣后圣其揆一也’。具有蛮夷血统的舜和周文王皆被儒家奉为华夏的先王,鄙人以为,佛教圣贤为佛教在汉地之传做下不可磨灭的功劳,使得佛教为我华夏之佛教,为我汉地之佛教,亦如‘言中国礼仪之盛而蛮夷无也,言蛮夷虽有君长而无礼仪,中国虽偶无君,若周、召共和之年,而礼仪不废,故曰蛮夷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’。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mlf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